教师登录
学者声音
马克思主义研究 | 王强: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百年历程与现实启示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30日

王强,男,1980年,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2019)、中国伦理学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学者”(2017)、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2015)、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017)。上海市第12届青联常委、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上海哲学学会理事、上海伦理学会理事。东方讲坛“道德文化”讲坛、上海电视台特约嘉宾、上影集团电影党课特约讲师。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策划主讲“给90后讲讲马克思”(获中央领导肯定批示)。近年先后主持5项省部级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学术期刊、报纸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多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马克思是怎么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等学术专著3部,编著《职业道德》、《马克思的20瞬间》等教材;荣获第14届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行政学院优秀论文奖、上海市社科联优秀论文奖。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6期



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百年历程与现实启示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形象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使命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塑造而成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成功塑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新社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民族复兴的引领者”等形象,汇聚成风华正茂“大党的样子”。新时代大党形象塑造要更加注重大党大国与领袖形象塑造的内在统一性;更加注重形象塑造的“内外兼修”;更加注重通过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讲好党的故事;更加注重形象塑造的话语权与“污名化”的斗争,展示开放自信的大党形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形象塑造   建党百年


作为政治生活中的“无形”资源,政党形象既是一个政党性质、宗旨、纲领、历史使命的外在展现,也是政党的重要政治资本和政治软实力,并与自身政治活动与执政事业休戚相关。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得到了14亿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历经百年风雨一个“大党”的形象终于在历史淬炼与时代呼唤中跃然而出。回顾“大党”形象塑造的百年历程,既有历经生死考验的革命者与正义者的形象,也有在弱贫中突围的建设者与改革者形象,更有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引领者形象。100年来,党的形象在历史具象与理想追求中逐渐凝聚统一,这就是“大党”的样子。


一、“大党”的样子:中国共产党百年形象塑造的理想追求

党的形象既由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个体形象组成,同时也由千百万个群体形象汇聚成一个整体的主体形象;既有精神气质层面的主观性表达,也有实体性、器物性的客观性表达。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始终如高扬的旗帜和明亮的灯塔指引着中国人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不断汇聚着前进和发展的磅礴力量。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伟大形象逐渐立体、丰满、鲜明,形成了优秀的政党品质,锻造了稳定良好的政党形象,成为一个具有超强领导力、超强公信力和超高凝聚力的伟大执政党。

1.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党的性质宗旨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展现其独特精神气质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所淬炼出的独特精神面貌、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内在精神品质,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外在展现,同时也是其有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质。百年来,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进程当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节点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革命精神坐标,所有这些精神坐标共同串联起百年大党奋斗历程的内在精神理路,构成了属于所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不断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这一一脉相承精神谱系内在融通的共性和内核,就是中国共产党独一无二的内在精神气质。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在百年奋斗中不断锤炼和提升,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精神形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是特区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抢险精神以及伟大抗疫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独特而显著的精神标志,“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流血牺牲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体现了党的性质,代表了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在某种层面上就是这些精神气质的外化、凝练和升华。在世界政党史上,中国共产党无疑是精神财富最富有的政党,这些不断发展着的时代精神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在始终保持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同心的过程中塑造了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政党形象。

一以贯之的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内在支撑,也是其执政形象始终保持鲜活饱满的根源所在。“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要兴旺发达,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力量,要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一个没有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撑的政党,是站不住的。”这种一以贯之、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使中国共产党得以始终保持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这种不断发展着的生动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在强化中国共产党的自我认知和政党形象的自觉塑造的同时,也转化为中华民族解放与发展、人民富裕与幸福、国家独立与富强的磅礴精神力量,推动着中国共产党千秋伟业的发展,终于铸就了中国共产党“大的样子”。

2.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是主客观作用相统一的结果,根本上是由党远大政治抱负、崇高政治追求决定的,同时也是社会公众对党领导下百年巨大历史变革的认同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一个“大党”要有的样子,既有中国共产党自我的使命追求,又有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取得百年巨大变革的认知与体认。从建党之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9100多万名党员,从一个不起眼的秘密组织到今天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从为四万万人民群众而奋斗到今天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早已在风雨洗礼中完成蜕变,成为“大党”的样子。

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吸引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良好的执政形象塑造离不开长久的努力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亦绝非空中楼阁,而是有着深层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基础,立足国情、扎根社会实际。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植根于党领导的伟大实践中,锻造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百年峥嵘的全过程,浓缩于中国的苦难史、抗争史、改革史、复兴史中。在中国共产党自身由小到大、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其政党形象也经历了由自我意识、自我觉知到自我塑造的成长和蜕变,经历了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自身形象得到不断重塑、更新和完善。

作为一个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塑造出良好的大党形象,取决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既源自百年奋斗中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传承、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担当、对责任的自觉,也离不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努力,还有赖于党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形象建设逐渐生成的高度自觉和重视。中国共产党“大的样子”在其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恢宏实践中已经充分彰显并发扬光大,其内在一以贯之的主导思想和精神气质,也铸就了中国共产党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成就了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也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大的样子”。

3.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塑造的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奋斗形象

党的百年就是不断接续初心、接力奋进的历史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初心和使命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心是全体革命战士用热血浇灌、用生命捍卫的信仰之心、忠诚之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初心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之心、拼搏之心;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初心是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赤子之心、担当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本质特征,是贯穿于党诞生、发展、壮大、成熟全过程的逻辑主线。尽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从根本上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出发点和立足点从未间断和丢失,而是在血脉联结中不断薪火相传。在这个过程中,党的形象建设与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二者紧密相关并保持高度统一。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初心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之根,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区别于其他政党形象的根本标志。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发展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作了深化和发展,不仅彰显了党的领导人博大的胸襟和气度,也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意识、世界情怀和世界责任。作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核心要义,初心既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的逻辑起点,也是联结党和人民的血缘纽带,更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纽带。“大的样子”不仅意味着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更意味着我们要“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

“大就要有大的样子”,这句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政党形象建设意识,也进一步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的期待和要求。党的形象关乎党的执政基础和人心向背,更关乎党的前途命运,是政党建设的重要课题。而作为一个历经百年奋斗历程的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更要对自身形象的塑造有高度的自觉。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百年历程,我们能够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二、“大党”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百年形象塑造的历史具象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淬炼于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峥嵘岁月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形塑了特色各异的政党形象。从整体的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塑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新社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民族复兴的引领者”等形象。这些形象贯穿于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犹如高高扬起的精神旗帜,始终引领着中国前进的方向,凝聚着伟大的力量。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尽管只有50多名党员,然而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政治追求却已铸就,共产党的革命者形象也已奠定。正如荀子在《天论》中所讲,“形具而神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领导形象,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中、在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火热的革命实践中锻造出来的。可以说,革命领导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光辉写照。

革命领导者形象来自中国共产党对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面对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共产党在初创阶段,组织规模尚小,革命力量尚弱,革命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决心。中国共产党人在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痛苦的是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而要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推翻“三座大山”,革命是唯一的出路,党的二大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明确了革命的性质、纲领、动力、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坚定的革命者形象、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从革命的初期就已雏形初具。 

革命领导者形象在大革命、长征以及抗战等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表现得非常典型。国共合作在加快中国革命步伐的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决心。五卅运动掀起大革命的高潮,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从弱小到强大,一步步扩大和发展,革命斗争精神也进一步受到锤炼,中国共产党坚定的革命者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进一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在长征中,党的革命形象表现在日常革命性行为和优良作风上,打破了中国共产党人“留着长胡子”“喝汤的时候发出咕嘟咕嘟的声响”“皮包里夹带土制炸弹”等江洋大盗的形象,口耳相传形成了强大的人际传播效果。伟大的长征极大彰显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极大扩展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力,树立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革命形象。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勇敢无畏、向死而生的英勇抗战是以革命领导者的抗战形象表现出来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最早举起全民族抗战的大旗,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秉持家国大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不断取得抗战胜利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展开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延安时期,斯诺等外国记者客观地向国统区和世界人民介绍了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扩大了“红色中国”的对外影响,他们的宣传为国际社会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形象——“那个时代最富有吸引力的革命者”。不论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民族大义,以钢铁般的意志、斗争到底的抗战精神、强烈的使命和担当,树立了一个团结、抗日、民主的先进政党形象,点亮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2.新社会的建设者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有了独立的人民政权与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得以迅速展开。毛泽东曾指出:“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也正如邓小平所讲,新中国的成立第一次“改变了中国的形象”。因而,这一时期党的新社会建设者形象是与独立自主的东方大国形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出现在国内国际两个舞台上。   

在国内,中国共产党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相继建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从根本上夯实了社会主义的物质根基和政治基础,从而开启了新社会建设的新篇章。面对战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各方面发展趋于停滞的状况,以及帝国主义的敌对、封锁与打压,中国共产党从未停下前进的步伐和探索的脚步。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稳固周边环境之后,我们党专心致力于改变中国贫困落后的状况,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党和政府紧紧围绕着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涵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率先开展的土地改革壮举,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直接推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和探索下,通过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工商业等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提高。  

在国际上,为争取新中国建设更好的外部环境,中苏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指出,“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同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7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此一战,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作出武力进犯新中国的尝试,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但是,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我们党在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中遭到了各种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压力和阻隔,亦不可避免地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讲:“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民族独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新社会的建设者”的姿态,在艰难探索中谋求发展,在励精图治中建设家园,致力于推动和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和国家建设。  

3.改革开放的推动者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新中国的创立者、新社会的建设者,更是改革开放的推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形象塑造的又一重大变化。1978年,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在检省以往失误、洞察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勇敢地做出了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的伟大决策,树立了推动改革开放的政党形象。正如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不仅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了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古老的东方大国重新崛起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矢志不渝推进改革开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形象。

改革开放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历经曲折的社会主义探索之后做出的伟大创举。当年邓小平曾说:“粉碎‘四人帮’以后,主要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五年多的时间确实发生了非常好的变化。我们国家的形象变了,国内的人民看清了这一点,国际上也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可以自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形象、国家形象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不是被动,而是来自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主动作为,邓小平就曾指出,“我希望你们给国际国内树立一个好的形象”,“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具有改革开放形象的领导集体”,即是要主动去塑造改革开放推动者的形象。在世界潮流的激荡中,在自我革命的锻造中,在不断的自我超越和自我突破中,中国共产党逐渐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推动者的大党形象逐渐得到世界承认。

通过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有能力有资格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开放的推动者”这一形象,在实现长期执政的同时,也成就了大党之治和大党之兴,不断带领中国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稳步前行。

4.民族复兴的引领者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执政基础的不断稳固,执政事业的不断推进,如何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当今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世界上塑造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党形象,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基于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进程中塑造而成的良好政党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和形象建设保持高度清醒和自觉,针对党的形象建设提出了诸多新论断、新思路和新观点。在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过程中,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以特色鲜明,立体、真实、饱满的政党形象呈现在世界人民的视野中。

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如何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然而然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自觉承担起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这一历史使命的引领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当下出现的各种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创出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有机结合的治党新思路新方法,并针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做出了一系列的举措,不断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结合高压反腐等手段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同时聚焦国计民生、脱贫攻坚,最终取得决定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展现出强大的执政能力和生命力,党的执政形象在新时代也焕发出光彩夺目的生机和光彩。

作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不论是修己为民、改善民生的胸怀,还是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勇气,还是自我净化、改过迁善的担当,抵御风险、抗击挑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始终表现出强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向心力。在世界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努力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发出中国共产党的声音,不断传递中国共产党的正能量。在对世界人民利益与福祉的考量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充分展现出一个世界级大党的眼界与胸襟、责任与担当,展现出大党该有的样子,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综上,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形象的建构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长久努力与细心呵护中逐渐积淀而成;党的形象塑造亦非一片坦途,而是在不断的自我体认、自我醒觉、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塑而成。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形象变迁中,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凤凰涅槃般的历史蜕变之路,也进一步明确了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和平年代,执政党形象对于一个政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此基础上,立足当下进一步思考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便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这一时代课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大党”之道:百年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现实启示

作为一个饱经风雨洗礼的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当下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仍然有增无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需要久久为功、持续不断的接续奋斗。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要深刻理解、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形象塑造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百年历程中党的形象与国家形象、领袖形象往往是一体的,新时代应注意大党大国与领袖形象塑造的内在统一性

党的形象既体现于党的执政方针、执政理念以及具体的工作部署中,同时也展现于历届党的领导人的领袖气质上。在政党形象塑造过程中,党的形象、国家形象以及领袖形象三者往往是一体的。领导人不仅是政党的核心,也是执政党的主要形象代言人,领导人超凡的领袖气质和领导能力是领导人民、战胜困难、凝聚民心的重要武器,在强化政党形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领袖形象代表党的形象、国家形象。提起毛泽东的名字,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与近代中国革命道路探索、党的发展与成熟以及新中国成立等事件,与民族独立、新中国等崭新形象联系起来;在国际舞台上,毛泽东也声名远播,“毛泽东的名字将永远是穷人和被压迫者的伟大而正义的事业的同义语”。而讲到邓小平,则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形象代表——他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蓝图的设计者,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形象的代言人。进入新时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也担负起从大国到强国的民族复兴历史重担。面对脱扶贫攻坚战、抗疫阻击战等重大挑战,面对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全面脱钩、贸易战等威胁,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展现了大国领导人的历史担当和领袖风范。2019年,当意大利众议长菲科问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时是什么心情。习近平回答,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为世界展示了一个大国领袖的胸怀,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大国领袖的担当精神——民族复兴的引领者。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无不具有强大的领导能力,以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的姿态,为党的形象塑造做出了最佳诠释。在新时代更要注重党的形象与国家形象、领袖形象三者的内在统一和良性互动,不断拓展我们党在国际舞台上的执政新形象、新局面。

2.百年大党的形象塑造是“修于内”而“形于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要更加注重“内外兼修”

不同于西方选举中政党形象的设计与自我包装,也不同于现代传播学理论中对于组织形象的所谓科学化设计与传播方式的运用,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使命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人格化的显著特征。《大学》讲:“诚于中,形于外。”《庄子·知北游》中也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从根本上讲,外在的形象是由内在真诚的精神品质以及初心使命的道义追求而决定的。一个良好的政党形象是党员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的统一,也是个体形象和群体形象、国内形象和国际形象的统一。党的形象是党员形象的集合,党员形象是党的形象的具体化;国内形象是基本与根本,国外形象是延续,国内形象与国外形象是一致的。

内外兼修是中国共产党自我形象塑造的驱动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形象塑造要从“修之于内”与“形之于外”两方面下功夫,做到内外交相修炼。一方面,“修之于内”就是要更加关注党员个体的党性修养对于政党形象的影响,党员干部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更要自觉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锤炼党性、强化党性修养。“形之于外”就是要在知行合一的实践当中,树立优良作风,切实维护和提升执政党的形象。作风表面上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在根本上体现的是党性,好的政党形象在根本上是内在党性和外在形象的统一。这二者的统一就回归为党的初心:“我们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通过可视化的符号、大众化语言以及独特情境营造,直接宣传与间接传播相统一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在新时代,党的形象塑造必须积极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外宣传上,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3.不同时代党的形象塑造因时因事而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也要通过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执政环境的变化是党不断革新的外在要求和推动力量,不同时代背景政党的形象塑造也因地、因时、因事而变。一个不注重维护政党形象的政党,在根本上无法保持对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也必然不能够体察和满足人民最关心的利益需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长期执政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政党形象塑造一定要置身时代发展的进程加以考量、分析,紧随时代主题、世界局势、政党实践的改变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对潜在的挑战和危机保持清醒的认识,在最大程度上节约政党形象建设的成本。同时要与时代主题和时代使命保持同频同步,更新发展观念以恰当的方式塑造良好政党形象,以灵活机动接地气的姿态回应时代诉求,而不是固守僵化的外在形式,既要在政党形象建设中敦本务实,又要在因革损益中做到与时俱进、一以贯之。

比如在长征过程中,面对少数群众的不理解不支持、恶劣的自然环境、缺衣少粮和装备落后弹药不足等残酷现实,一方面加强内部马克思主义的宣讲以及群众性宣传,为红军树立起坚定革命者的形象;另一方面严明纪律,通过“半床被子”、天寒地冻不进藏民家等举动与优良作风,让群众真正认识了红军的革命形象。最终为党和红军获得长征沿线各族同胞的支持、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新时代党的形象塑造也必须抓住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做好形象的宣传与塑造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党的形象塑造从来不是简单的自我言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更要注重形象塑造的话语权与“污名化”的斗争,展示开放自信的大党形象

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要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旗,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

同时,党的形象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引领中国百年航行的过程中用心塑造的,是在与“污名化”势力坚决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因此,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既需要立足自身实践,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塑造形象,也需要应对来自国内外“污名化”共产党形象的威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由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交织和影响,党的建设面临巨大的考验,新时代的政党形象塑造也因此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污名化”现象,在污蔑和解构中国共产党历史形象的同时,极大地损害了党的正面形象,弱化了党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新时代的政党形象塑造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既要在加强“四史”教育的过程中推动“负面修正”,也要通过各种正面宣传和方针政策引导进行“正面强化”,积极建构一个符合实际、敢于担当、立体全面的世界大党形象。只有坚持“负面修正”和“正面强化”两手抓,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才能在维护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形象的同时,不断推动党的执政事业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程美东、刘炳香等:《新时代大党形象》,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0年。
[2]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3]罗嗣亮、江烜:《习近平关于党的形象建设的思考和探索》,《党的文献》2018年第3期。
[4]冯刚:《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理论形象的自我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年第6期。
[5]管文虎、邓淑华:《中国共产党塑造社会主义东方大国形象的历史贡献》,《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