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评选由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举办,旨在奖励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优秀研究成果,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后备人才的成长。经专家网上匿名评审,共评出一等奖20篇,二等奖50篇,三等奖100篇。其中,我院孙绍勇、桑建泉、秦志龙、张涛、贾鹏飞等5位博士研究生在评选中获得二等奖,我院同时入选20家优秀组织单位行列。
获奖作者、论文题目、论文摘要
1、孙绍勇 《思想从严: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的意识形态内生逻辑》
摘要:思想从严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强大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也是党内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抓手。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通过理论形态表达自身宗旨理念、规范其活动,进而争取民众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执政与领导的双重角色,意味着党的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有着天然的同构性。而思想从严关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成效,关乎党的执政合法性和长期性。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意识形态根本遵循认识思想从严的意义,从学理上深刻把握思想从严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意识形态演进机理,进一步思考何以通过思想从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意识形态理性建构。对于充分反映党和人民的意志,坚定理想信念,增进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具有凝心聚力、固本培元的现实意蕴。
2、桑建泉《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关系新论》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关涉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社会发展趋向的时代展望,自由人联合体是对美好社会的终极追求,基本内涵的差异构成二者理论张力的存在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自由人联合体关怀人类命运核心议题、“问题意识”与改变世界思维逻辑,以现实利益为基通达路径的承继,成为彼此理论张力的基本呈现;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渡型共同体本质、包容性时代内涵、相对具体的实践方略则构成二者理论张力的突出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张力的实践价值呈现为前者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重要启示,为全球治理供给中国智慧,为审视人类解放贡献新视角。
3、秦志龙 《论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问题》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在阐述“三个自信”的同时,更加强调文化自信,凸显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维向度来看,我们的文化自信都有来源。文化自信之旨趣,既在于从文化视角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使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日臻成熟、更加完善;也在于实现全面的文化自强,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张涛《1946年中国共产党学习七大党章方法述要——基于< 解放日报>相关报道的考察》
摘要:《解放日报》在推动七大党章的学习与宣传上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对该报1946年相关报道的考察,可归纳出关于怎样学习党章的五个基本方法:一是通过学习总纲锤炼党性;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三是比照党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四是坚持统一部署与自主安排相统筹;五是实施正面宣传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的方针。作为建党以来大规模集中学习党章的探索与尝试,中国共产党推动七大党章学习教育的实践,不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后来开展的党章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5、贾鹏飞《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力的提升》
摘要:意识形态本质及其根本功能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要求提升意识形态整合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力是统摄多元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增强社会成员思想认同与价值认同的能力。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力,要求客观审视社会思潮分立、价值观念分化、话语体系分离等问题,在处理好与其他社会思潮的关系中提升理论解释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研究与培育践行中提升价值凝聚力、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整体构建中提升话语说服力。
获奖名单及优秀组织单位网址:http://www.cmrf.org.cn/dongtai/201901/t20190108_128043.html
审编:陈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