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7日,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术专题研讨会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来自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解放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等单位的40余位学者与会。与会学者围绕文化自信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实践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图1 大会合影留念
开幕式上,上海市社科联副主席、上海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刘婧北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百年老校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术专题研讨会意义重大,它对于我们回顾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他表示,对于什么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不同的学者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就其现实性而言,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以下四个基本问题的阐释。一是“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二是“为什么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问题”;三是“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导问题”;四是“坚持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问题”。上述基本问题是一些具有定论的常识问题,但是如何生动地进行研究和传播还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者、研究者和传播者必须结合中国的现实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研究中向社会、向学生讲清楚上述问题的因果缘由以及来龙去脉。
图2 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震在致辞中代表学院领导班子、师生对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光临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且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历史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取得的成就。他指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术专题研讨会,旨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深入探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总结历史经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历史镜鉴。而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帮助中国和中华民族认识自我、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而且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牢记学科研究的使命与责任。他希望,通过各位专家的深入研讨和思想交流,一定能够取得更多的、高水平的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
图3 致辞
文化自信与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江南大学科研处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焕明致辞并作主题报告。他表示,了解中国的现实问题必须从历史着眼,而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革命的起点,也是中国现代话语的起点,许多叙事均从中国近代开始讲起。在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必须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沉渣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保持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诋毁革命英雄、美化反面人物、歪曲革命历史等手段试图瓦解社会核心价值观、弱化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改变社会主义前进道路,危害极大。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在于坚定革命文化自信,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孕育了不朽的革命文化。新时代须牢固树立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推动革命文化话语转型,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统一,以坚定的革命文化自信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图4 致辞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市社科联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忻平通过“顾顺章叛变与党中央迁出上海”、“长征期间电台破坏与遵义会议召开”等中共党史早期几个案例为佐证,阐述了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相互关系。他表示,历史必然性起主导作用,但是历史的偶然性不可忽视,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起作用,偶然性甚至一度改变必然性的方向和时空问题(提前、延后和空间方向),不能去简单的推论偶然性在还原历史时所起的作用。因此,我们研究历史时一定要保持实事求是,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回应历史虚无主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讲理论规律和历史必然性,应当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充分了解历史的真实性、复杂性、坎坷性。
图5 主题发言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在主题报告阶段,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仝华在题为“深厚的人民情怀 娴熟的辩证思维方法——研读习近平《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摆脱贫困》一书从一个重要方面显示了习近平同志关于脱贫攻坚系列思想的清澈源流,它对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有诸多启示:一是关于“常系于心,难以释怀”的“欠账”之感和“‘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二是关于使弱鸟“丰满羽翼”及“扶贫先要扶志”和搞好“经济大合唱”三是关于练好干部的基本功,把心贴近人民、造福人民和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持之以恒,艰苦奋斗。她表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研读《摆脱贫困》一书,特别是从中体悟并学习习近平同志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娴熟的辩证思维方法,对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上团结奋进,争取新的胜利会助益无限。
图6 主题发言
原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张黎明以“感受总书记的初心和共产党人的使命”为题分享了他在10月31日作为亲历者接待习近平总书记等政治局常委瞻仰一大会址和重温入党誓词时的台前幕后故事和感受体会。他提到,十九大刚刚闭幕一周,习总书记就带领全体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离京来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参观《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重温入党誓词,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当日上午11点左右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从黄陂南路步行至一大会址,并且在瞻仰会址文物时逐字逐句地阅读完了一大的纲领和决议,这使他深刻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的崇敬和敬畏。临走时,总书记嘱咐到,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保护好,建设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表示,还有4年,我们就要迎来建党100周年,总书记和政治局常委来这里集体瞻仰一大会址,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和鞭策。
图7 主题发言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光峰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江泽民对网络治理的经验总结”。她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江泽民同志敏锐认识到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从我国实际出发,力主大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科技成果,引进互联网技术,开启了我们党和政府推动网络治理的初步探索,形成了重视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播的网络阵地、培养网络治理人才队伍、推动国际网络合作等历史经验。
图8 主题发言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早霞以“四十年来中美关系的演变及基本认识”为题进行汇报。她表示,今年是《中美建交公报》发表四十周年,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美关系的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四十年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不同阶段,而10月4日美国副总统彭斯关于中美关系的讲话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了“新范式”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把握中美关系必须认识到,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变源于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这种转变是长期的,不是特朗普个人工作风格使然;“经济压舱石”已经不足以稳定中美贸易关系的风浪,要警惕美国对华新冷战的下一个战场很可能蔓延到意识形态领域。
图9 主题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玲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换”为题进行了报告。她认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对建国以来外交成功经验和实践的总结和辨证否定的基础上,在外交领域实现了四大转换即外交理念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升华,从重政治和意识形态转向经济利益兼顾,外交角色从革命者向建设者转换,外交视阈从单向度地立足第三世界转向多边外交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呈现出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特点,既适用于中国实际,也给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袁哲作了“归国留学生与改革开放”的报告。她提到,改革开放后留学大幕重启,归国留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贡献更多的体现在生产力领域,发挥了基础与建设作用。但随着国家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发展,归国留学生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被留学生与本国毕业生平分秋色的局面取代,留学生滞留海外的现象也较普遍,这些现象都是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的必然趋势,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实践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刚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选择问题”的主题报告。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入中国具有多条路径,包括日本路径、欧洲路径、美国路径以及苏俄路径,由于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时不是作为学术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作为工具的马克思主义,所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具有选择性的特点,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还包括梯次性传播、传播中的思想交锋、传播中的中国化等特点。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选择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选择马克思主义。
图10 主题发言
在分专题研讨阶段,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侯艳兴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在苏中抗日根据地乡选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通过乡选乡村社会形成了何种新秩序;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讲师路宽梳理了《回顾》的两个早期译本——《百年一觉》和《回头看》对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贡献;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马先睿以《星期评论》为考察中心阐述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特点;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宋斌对延安时期政治仪式在传播和铸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过程中的历史作用进行了评介;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庞博以丰富的史料基础详细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的组织概况及其运行轨迹。
在小组专题研讨结束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福进作大会总结。他表示,本次会议一次高水平、高规格学术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进行研讨,不仅主体鲜明、观点突出,而且交流深入、思想深刻,为我们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
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纲要教研室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术团队承办。
图11 会议现场
摄影:查建国
审编:栾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