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登录
学院新闻(存档)
云相聚 盼重逢——记2020 年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史团队工作组会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01日

新年伊始,疫情的肆虐打乱了全国人民正常的生活节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虽然疫情致使学生们无法回校,但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数学史团队的师生以新的方式展开交流,并举行了以“云相聚,盼重逢”为主题的线上工作组会,尽管分散各地,但大家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共同奉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盛宴。

2020年6月29日上午8点开始,大家在腾讯会议室如约相见。参与本次会议的团队成员有纪志刚老师、萨日娜老师、吕鹏老师、毛丹老师,博士后曹婧博,博士生贾洪岩、田春芝、关静潇、林达、王思琛,硕士生应成霞和梁铭心,除数学史团队之外,本院博士生鲁世林也参加了会议。

数学史团队成员相聚云端

本次会议含两大部分:一是研究生学习汇报,主要包括博士论文进展、投发C刊情况以及硕士生的论文选题等;二是论文报告会及点评。

第一部分由纪志刚老师主持。曹婧博介绍了近半年来撰写论文和投稿情况,汇报了提交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和上海社会科学基金标书的进展,最后阐述近期的研究计划。贾洪岩汇报了博士论文前三章的撰写情况,纪老师指出:第四章是难点,如何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创新使其成为亮点,是需要认真考虑的,第五章可以删减,特别是C刊的投稿要加快。田春芝主要介绍了投稿和发刊的情况,目前已完成两篇C刊论文,但博士论文主体章节的撰写要尽快展开。关静潇介绍了以汉译佛经中的医药学以及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作为博士论文选题的构想,纪老师和萨老师都对此选题表示赞同,并肯定了其可行性。林达暂定以清代历算为选题方向,目前以康熙历狱为中心检索史料,老师们认为这一选题的可行性还需做有效评估。新学期即将成为博士生的王思琛介绍了有关《除红谱》一文的修改和投稿情况,以及关于勒让德对《几何学原理》的几点思考。关于其博士论文选题,纪老师指出勒让德的《几何学原理》是否能单独支撑起博士论文需要慎重考虑。应成霞计划以英国数学家罗伯特·雷科德(Robert Recorde)《励智石》作为硕士论文的研究选题,并已把《数学史的大师之路:凯尼斯·梅奖及其启示》投给《中国科技史杂志》。梁铭心主要介绍了关于“艾尔曼与薛凤的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方法对比”一文的撰写情况,并希望以此拓展为硕士论文的选题。

大家汇报热烈,老师们不断提出针对性批评和可行性建议,原定一个小时的汇报环节延长到一个半小时,尽管如此,大家还意犹未尽。新颖的组会模式、丰硕的研究成果、热烈的讨论以及许久不见的思念,使大家在云端组会中变得格外亲切。短暂休息后进行下一个环节。

第二环节是论文报告会,由萨日娜老师主持。

曹婧博首先报告论文《比林斯利< 欧几里得原本>第十四卷探析》,主要论述了比林斯利“第十四卷双版结构”的特殊形式,指出比林斯利关注“比例外项”的概念,认为研究者们在这个知识点上的论述完善了许普西克勒斯的工作,于是比林斯利完整保存了《原本》第十四卷的学术史。纪老师指出本文的选材具有重要的数学史意义,需要认真打磨,特别需要从史料溯源、文本解读和思想分析多角度凸显第十四卷的“学术史”意义。

贾洪岩报告的论文是《西方早期代数学的发展初探》,论文从古希腊的丢番图开始,直至16世纪的符号化代数从乘法法则逐渐变为嵌入式法则;对未知数及运算符号的使用从全拼逐渐变为符号的形式旨在展现西方代数学的早期样貌,试图还原这一学科早期的发展历史。萨日娜老师指出论文整体论述比较平淡,应该凸显自己的特色和创新点,比如如何从乘法法则到嵌入式法则、如何从字母全拼变为符号形式,在综述部分应格外强调这点。

王思琛报告的论文是《关于勒让德< 几何学原理>的几点思考》,主要从勒让德的生平介绍,《几何原本》在法国的流传及其与几何学教材的关系,以及《几何学原理》一书第一卷阅读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纪老师指出有关勒让德的生平及成就可拓展为一篇人物评传,勒让德的学术朋友圈和他与友人的通信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要从勒让德的《几何学原理》序言和全部版次的比对中分析该书的价值。

应成霞报告的论文是《艾弗·格拉顿-吉尼斯的数学史之路》,从数学史的角度切入吉尼斯的生平,着重探讨吉尼斯的数学史之路,以期为近现代数学史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研究方向和路径。吕鹏老师首先对本文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但也指出存在的问题,比如论文偏重人物简介,史料还停留在简单的堆砌;如果增加同时期的数学史家加以比较,则更能凸显吉尼斯治学研究方法的优越性和可供借鉴之处。

梁铭心报告的论文是《跨文化视角下的语境还原——从艾尔曼与薛凤的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谈起》,本文通过艾尔曼对明清中国科技史的语境还原和薛凤对自洽性知识生成体系的研究的比较,指出科学史研究中的“语境还原”是对中国传统科技的追根溯源,“自洽性理论体系”则是对其创造性因素的全面解剖,通过他们的相关研究可以为科技史研究提供现实有效的方法论路径。吕鹏老师指出论文首先应该突出“问题”意识,老师们针对性地指出论文不能停留在“读书汇报”的形式,建议将题目修改为《中国科技史研究中语境还原的实现方法—以艾尔曼和薛凤为例》,以突出自己的学术概括,同时还需要从学术史上补充有关科学史方法论著作的阅读和归纳,特别是“情景还原”还应着重分析。

详细的汇报、充分的肯定、尖锐的点评和大家热烈的讨论,使原定四小时的报告会又延续了一小时。通过本次组会,大家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检视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努力方向。疫情无情,学问有情,正是怀着对数学史的热爱,大家构建起了充满学习热情和友爱互助的数学史团队。疫情之下,数学史团队秉持“教学不停顿、学习不放松,研究无止境”的信念,积极采用新的学习模式,有效推进团队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疫情给大家带来了各种阻碍,但也是对每个人的考验和磨练,学会适应各种环境,静心方能沉着应对。不论身处何种环境,大家都能依然保持对学术的激情,怀着对中外数学文化交流热爱的初心,牢记探赜文化传播源头的使命,踏踏实实做好研究,为复兴和巩固优秀的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朝斯夕斯,念兹在兹;磨砺以锋,及须而试。数学史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期待重逢团聚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祖国永在我心中”--2019年国庆前夕数学史团队工作组会合影

审编:牟凯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