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登录
综合新闻
北京师范大学董春雨教授作《机器可以实现科学发现吗?》专题讲座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5日

2025年3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春雨教授做客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源大讲堂,为学院师生作题为“机器可以实现科学发现吗?”的专题讲座。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教授主持,安维复教授、闫宏秀教授及学院教师、硕博士参加。

董春雨教授强调,在机器学习在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数据密集型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其在科学发现中的应用仍然存在局限。近年来,计算科学家提出了一些方法,试图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从数据集中自动发现科学定律,但他们是否能够真正触及科学发现的本质,由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通过细致分析机器学习系统在数据选择、模型构建、理论与现象的关联以及思维本质等方面与人类的发现过程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表明它们并不具备自主思维能力,即其输出仍是在现有的人类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尽管如此,人工智能已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方式,既要承认机器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也要坚持人类在科学发现中的特殊作用。未来应当追求的是人机高效协作,而非让机器取代人类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体。

讨论环节,在场师生就董春雨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提问。其中,一位同学就董春雨教授提及的人工智能幻觉出发,就大学生应当如何在使用过程中保持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进行发问。董春雨教授认为,同学们需要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基础知识,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局限性;对新技术和新应用保持开放态度,但也要保持谨慎。同时,他指出,目前人工智能在垂直领域的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使用者是否相信其提供的信息很大程度上由个人水平、个人需求决定,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升自身能力和知识水平仍然是很重要的任务,不可全权交由人工智能决定。

最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对董春雨教授莅临我院指导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董春雨教授的阐述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使大家对人工智能有了更加透彻和全面的认识,希望同学们不仅要认真学习董春雨教授所讲的具体理论内容,更要学习董春雨教授讲座内容所体现出的辩证思维和哲学内涵。

撰稿:杨映瑜

图片:张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