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登录
综合新闻
他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数学——纪志刚和李文林合著《文逾九章:吴文俊》新书发布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5日

2025年8月13日上午,值上海书展开幕之际,“他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数学——《文逾九章:吴文俊》”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新书发布。该书为中国编辑学会组编的“中国科技之魂”丛书之一,获得2024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并入选2024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类“十佳好书”。

图 1 《文逾九章:吴文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向宇,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编辑学会秘书长朱琳君,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教授郭世荣,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泽林,上海交通大学总经济师王光艳,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胡艳丽,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萨日娜,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汪晓勤,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中心校史研究室主任孙萍等嘉宾,及本书的两位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纪志刚,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文林齐聚新书发布会场。

图 2 陈华栋社长主持

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陈华栋主持。

图 3 王光艳总经济师致辞

王光艳致辞,她讲到吴文俊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学最引以为豪的校友之一。为保证此书的编校质量,出版社经历了8轮审校,核对了200多处注释,遴选了100多张照片。采用了“交大红”双色套印,高清图版,色彩逼真,人物图片形象鲜活,文献档案史料清晰,最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今天把吴先生的学术人生浓缩为《文逾九章:吴文俊》,既是为中国科技史立传,也是为后来者点亮一盏灯。

图 4 郝振省会长致辞

郝振省在致辞中表示《文逾九章:吴文俊》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通俗可读性,通过生动的叙事、鲜活的细节,让高深的科学成就变得可知可感,让科学家的精神品格触手可及。在参与丛书的多家出版社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从一开始就展现了过人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

图 5 邢云文院长致辞

邢云文在讲话中表示,吴文俊先生是交大的杰出校友,是一盏明灯、是一个标杆。这两年交大马院在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每一位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的故事和精神讲给同学们听。《文逾九章:吴文俊》的出版又将提供一部生动的教材。

图 6 纪志刚教授发言

本书作者纪志刚教授简短地回顾了《文逾九章:吴文俊》的撰写过程,他表示与李老师合作本书,是十年之约,是师命,更是使命。为了写好这本书,确定的撰写方针是“人”要鲜活,“事”要生动,“魂”要凝练。“对得起古代的前辈”,是吴先生的历史情怀;“建立我们新时代的新数学”,是吴先生的卓越眼光;“使东方数学超越西方数学”,是吴先生的毕生追求;“不断出题目给西方做”,是东方数学的使命。正是这些,构成了吴先生鲜明的“科学之魂”。

图 7 李文林研究员讲话

吴文俊60年代的学生、本书作者李文林研究员表示,自己跟随吴文俊先生从事数学史研究的43年时间里,吴先生给予精心的指导、巨大的支持和鼓励。《文逾九章:吴文俊》刻画一位中国现代数学巨匠和人民科学家丰富多彩的传奇人生,希望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自主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希望上海交通大学数学史团队能借此契机成为继承发扬和捍卫吴文俊数学史遗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图 8 郭世荣教授讲话

郭世荣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吴文俊先生是令人敬仰的数学家和领袖数学史家,自己这一代学数学史的人正是在吴先生的学术思想指引下进入数学史领域的,他研究中国古代数学史的思想是指路明灯。两位作者对吴先生的熟悉与了解是全方位的,对其思想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文逾九章:吴文俊》充分体现了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感人的特色。

图 9 周向宇院士总结讲话

最后,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向宇做总结讲话,指出吴文俊先生在中国古代数学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开启了一条道路,“我们仍然还需要沿着这条路不断地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数学”。希望《文逾九章:吴文俊》能够有助于促进国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充满自信。

图 10 新书揭幕合影

发布会现场,两位作者纪志刚教授和李文林研究员、周向宇院士、郝振省会长、王光艳总经济师共同为《文逾九章:吴文俊》新书揭幕,并向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数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邹佳晨、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中心校史研究室主任孙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博士后潘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应成霞、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田春芝赠书。

图 11 赠书合影

《文逾九章:吴文俊》的出版,一定会帮助读者读懂吴文俊,一定会帮助大家探讨“赓续中华智慧、谱写教育新篇、开创数学未来”的新道路。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中心 曹婷婷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应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