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2025年10月15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月”第二季活动持续推进。英国李约瑟研究所研究员、剑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荣休院士程思丽(Dr Sally K. Church)应邀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做题为《再论郑和船队及追思辛元欧教授》的主题报告。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侠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董俊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余新丽,以及学院萨日娜、柳海涛、陆群峰等多位师生代表参与研讨。
李侠代表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对程思丽博士的远道而来致以热烈欢迎。他指出,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辉煌篇章,其船队规模与技术水平至今仍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辛元欧教授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在该领域的资深学者,其学术思想曾启发众多后学。此次程思丽博士结合个人研究与对辛教授的追思展开报告,兼具学术价值与传承意义。
程思丽表示自己对郑和宝船的研究起点,源于2001年上海交通大学辛元欧教授关于郑和船只大小的讨论。正是这一学术启发,让她在随后二十余年间持续聚焦这一领域。郑和在1405-1433年期间,先后率领62艘宝船7次远航,航线纵横中国南海、印度洋、波斯湾一直延伸到东非,堪称中国古代航海史的壮举。基于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挖掘,程思丽博士在报告中详细讨论了郑和宝船已知的尺寸数据、可能的营造流程以及船厂的性质和规模等。同时,她以造船工程学为专业视角,对其他学者关于宝船设计与操作的研究成果展开严谨分析,通过科学测算表明郑和宝船的尺寸明显小于138米,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更精准的技术参考。过去她曾在龙江船厂的论文中写过关于“壳先”建造工艺的证据,这一问题仍有争议。报告尾声,程思丽博士特别谈及学术传承的价值。她表示,辛元欧教授虽已离世,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放的学术视野,仍在影响着包括自己在内的众多研究者。此次报告既是对郑和船队研究的再梳理,更是对辛元欧教授学术精神的致敬。
在互动提问环节,与会师生围绕“郑和宝船尺寸与当时航海能力的适配性”“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研究方法与史料细节”等问题积极提问,程思丽逐一解答,并不时与现场学者展开深入探讨。
此次活动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提供了与国际知名学者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古代造船史的学术认知,更通过对辛元欧教授学术精神的追思,传递了薪火相传的学术理念,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月第二季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撰稿:牟凯璇
摄影:牟凯璇 张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