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9月15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2021年“教书育人 科研创新”表彰大会暨秋季学期干部大会。会上,一批优秀教师和团体获得表彰,党委书记杨振斌、校长林忠钦为获奖教师颁奖。
马克思主义学院萨日娜教授荣获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
萨日娜(右三)上台领奖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培养是第一任务,强化教书育人是教师第一职责使命,激励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交大精神。“教书育人奖”作为校级人才培养的最高荣誉,自2017年启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施索华教授、陈锡喜教授、萨日娜教授先后荣获一等奖。
附萨日娜教授事迹介绍:
牢记使命为党育人,追求卓越为国育才
萨日娜,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2004年硕士,2008年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员(2009.1-2010.12)。JSPS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04-2007),京都大学客座教授(2011-2012),日本科学史学会学术奖获得者(2009),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6),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劲牌“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奖学金获得者(2018),上海市浦江人才获得者(2019),全国计量测试学会论文二等奖获得者(2019),日本数学史桑原赏获得者(2019),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2018-2019),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理事(2012-2019),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2020-至今)。
近三年(2018-2020),萨日娜承担校本科生通识核心课、研究生思政课、科技史研究生专业课,授课学生1500多人,成效显著;指导硕、博士研究生5名、博士后3名。培养的硕士曾获国家留基委资助,考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20年学成回国创业,成为典范。指导的博士后2020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成为我院文科博士后流动站首位立项者。近年在科研领域辛勤耕耘,主持国家社科项目项2项(另主译社科外译项目1项),结项2个上海市级项目,获浦江人才项目1项。2020年12月成功主办“海上丝路与东亚科技文明高端论坛”,获国内外学界好评,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做出贡献。疫情期间,主持交大新冠防治专项软课题(2020),为国家疫情防控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她是社会主义价值引领的践行者,以丰富底蕴讲授思政课和通识核心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领学生追求卓越。她是丝路文明中外交流的架桥者,以“海上丝路”为主线,开展国家社科基金、主办国际论坛,厚积薄发、勇往直前,把人才培养和科研延伸到国外。她是中日友好学术往来的推进者,作为首位获日本科学史最高奖的中国人,在日享有盛誉,作为东京大学博士、日学术振兴会研究员、京都大学客座教授,通过精彩演说、学术论文,疫情期间向日本学者讲好中国故事。她是民族团结友谊之花的守护者,从科尔沁草原走进交大、走向世界,培养多位民族学生回到家乡,推动了民族团结。
一、 以思政课和通识课做价值引领成效显著
思想政治课和通识核心课应该做到价值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2010年12月,萨日娜到交大工作,持续担任了两门本科生的校级通识核心课、全校研究生的公共课,以及三门本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
“科学技术史”“中日科技文化交流”是她来交大后上的两门通识核心课程。前者为科学史前辈教授们开创的通识精品课,她潜心向前辈学习上好这门课的同时自己开设了独具特色的“中日科技文化交流”课,获得学校文科处全面支持,经三年的教学建模和课堂讲授,2016年被评为校通识核心课程。
课堂上,她向学生全面讲授中日传统科技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影响,拓宽学生对中日历史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制度、科技政策的了解,加强了交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自2011年开始,担任全校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每年授课学生约1000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教学中,她重视课程建设,精心备课,教学中突出重点,结合国家的科技政策,以科学史的视角全面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的最新成果,讲授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解释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同时,她又担任三门研究生的中外科技交流史、中外科技交流史专题、数学史等专业课的讲授任务。在面向硕士的“中外科技交流史”中她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科技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曾通过丝绸之路长期影响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各个历史时期传统科技的发展;通过讲授我国传统科技文明的发展及其对丝路沿线国家,以及对周边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影响,使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魅力。
在面向博士研究生的“中外科技交流史专题”中,她加强经典文献的研讨,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从历史遗产中寻找社会进步的力量,从科学史、历史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多方面的史学意义上推进其研究的深入。
在“数学史”课程中,她从数学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探析数学历史的发展过程,讲授沿丝绸之路数学知识的传播与交流,探讨东方数学知识沿丝绸之路的传播途径,比较不同文明数学知识创造特点、文化特色及其社会作用。
这些年她作为研究生导师从“中外科学技术史、数学史与数学思想、中外计量史比较研究、少数民族科技史”等4个方向培养了科技史专业的研究生。
二、 以立德树人为天职追求卓越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导师应因材施教,率先垂范,引导学生追求卓越。
萨日娜一直认为立德树人是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她严格规范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职责,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制订详细的培养计划,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关心每一位学生,时常关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疏导困惑,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是在国外访学期间也通过邮件、视频、微信等各种通信渠道进行沟通和指导,为培养优秀的研究生做了不懈努力。
近年培养和指导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均取得优异成绩。
她指导的硕士生陈梦鸽同学以高质量完成硕士论文后,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支持并以优异成绩考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事迹曾在央视媒体和交大新闻有过专题报道。202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创业,并回母校进行公益讲座,在我校研究生中树立了学术典范。
2019年招收的博士后曹婧博(2019.7-2021.7)不仅在我校文科规定的B类期刊发表论文,获得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0CZS083)立项,成为我院文科博士后流动站首位国家项目获得者。
2020级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系姜宇同学上完课谈到“萨日娜老师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以科学思想发展史为脉络,带领着同学们系统了解了从古希腊时代直至当今的科技发展历程,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我对不同时期科技思想的内容,其思想在所处时代的地位及科学与人类文明、人类社会间的交互作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更为清楚的认知,对个人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在诸多方面的意义也认识的更为深刻”。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她又积极参加面向社会的公益性讲座和课程。作为全国科学技术史通识教育联盟的成员,她积极普及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史知识,又为宣扬丝路文明、扩大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影响做了努力。讲授内容可通过哔哩哔哩《科学通史联盟读书会2020-》(收看者已达8000次以上),中国矿业大学镜湖大讲堂https://live.bilibili.com/22194746,中国计量大学教学视频收看。另又创日语学习班,免费讲授日语课程,力求学生多掌握一门语言,多参考一些资料,提高其科技史和科技哲学专业的学习效果。
三、 以科研反哺教学不懈探索
科学研究与教学应相辅相成,研究成果应反哺教学,引导学生刻苦钻研,获取优异成果。
在科研方面,这些年她除了参与众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主持并结项多部省部级项目之外,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上丝路与中国古代科技向日本传播研究”(17BZS123),已发表数篇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做为一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计量史”(15ZDB030)中外交流卷的子课题负责人撰写学术论文。她也是2018 年度国家社科中华外译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译著者)。这相当于同时主持三项社科基金项目,这在国内本专业同龄学者中也是为数不多的。
2018年,她获得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劲牌奖学金的支持,做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国际著名的科学史研究圣地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研究,将其学术影响拓宽到国际领域。
2019年,其论文“明代计量变迁及其在域外的传播研究—以明代数学著作为例”获得全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普论文二等奖。同年她又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资助开展了海上丝路与中国传统科技在域外传播方面的专项研究。
2020年她当选全国一级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同时又获得学校文科处资助,主办“海上丝路与东亚科技文明高端论坛”汇集众多国内外著名学者(5个国家100多位学者),聚焦海上丝路与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做了贡献。
2018-2020年间,她作为学科负责人,带领团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40余次,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多篇。2019年统计:10篇C刊(包括A类B类)和外文期刊;2020年统计12篇,在学院各个教研室中名列榜首,被学院评委2020年度优秀二级学科团队。
2020年11月,她应邀参加国家“科学家博物馆”项目,撰写数学家传记,为宣传数学家的科学精神做了努力。2021年6月,她受邀参加北大理科与中国现当代科技发展学术研讨会,加盟韩启德院士组织的学护士团队,主持“北大理科与科史与学术思想研究”,并发表学术论文,为今后在交大展开理科学科史和交大科学家的学术思想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句话仍来自于恩格斯,也是萨日娜经常激励年轻一代交大人把握机遇,奋勇前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的一句话,又是她自己以扎实的学识和前沿的研究理论支撑其高水平的教学,继续开设学科前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的推动力。
四、 以言传身教为引领心怀天下
教师应该立足本职、心怀天下,以科研享誉学界、以师德感动学生,时刻要向学生全面讲授党的各项政策方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作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这些年萨日娜获得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赢得了同行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可。2018年,萨日娜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获得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劲牌奖学金,做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国际著名的科学史研究圣地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研究,将其学术影响拓宽到国际领域。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得梅建军所长写道“我们对于学者的选拔过程将侧重考察申请者的研究视野和潜能。萨日娜老师近年的研究集中在海上丝路与中国古代科技的传播、中外传统科技的跨文化研究,中日传统数学的近代化等几个方面。在劲牌奖学金申请书中,她展示了其近年的研究对深化中外学者对中国科学与文明发展的认识,揭示海上丝路与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与商业的关系,以及其研究对认识和推进中国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意义。我认为,萨日娜老师近年的研究中获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相信她也具备了带领其学科团队继续获得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能力。”
日本学者对萨日娜的评价是“她是我见过的做学术最勤奋,做人最谦逊、最诚实的一位学者”,这句话来自东京大学博士,日本四日市大学的小川束教授。他是一位数学家,也研究中国宋元时期的天文数理思想,也是日本著名的关孝和和算研究所的创立者。
萨日娜作为首位获日本科学史最高奖的中国人,在日享有盛誉。在疫情期间,她通过精彩演说、学术论文,努力向日本学者讲好中国故事。她主持交大科技发展研究基金—新型冠状病毒防治专项软课题(2020RK28,学院唯一),开展相关研究,为国家疫情防控及后期需解决的问题,贡献了交大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在此研究中她主要对比国际超大城市上海和东京在新冠疫情期间的城市防控治理,应急预案、医疗服务、舆情引导和资源管理情况,指出了上海市在此次疫情期间的各项防疫措施的优越性。通过视频会议她向日本的同行学者们介绍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党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的情况。她又通过线上讲座,向日本友人介绍了疫情面前我国各地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纷纷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展现出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治理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
萨日娜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走向交大、走向世界。她这些年培养了多位民族学生回到家乡,推动了民族团结。“衷心感谢我的恩师对我的淳淳教诲和悉心关怀。在校期间,不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萨日娜老师都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并且老师温柔善良的性格也让我在异乡感受到了来自家乡的温暖。老师有着开阔的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是我们蒙古人的骄傲和好榜样”萨日娜老师培养的蒙古族研究生乌雅汗在硕士论文的谢辞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作为科技史教育的一环,萨日娜于2015年开始招收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研究生。指导学生时,她经常强调: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多元一体,每个民族都为创造灿烂的中华民族科技文化做出了贡献,对少数民族科技史的研究从某种意义来说中外科技史研究的补充。又时刻要求学生在做少数民族科技史的同时,要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