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2021年9月27日下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的关系,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全国各地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并展开深入研讨。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基地和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玉山主持。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在致辞中指出,在建党百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会具有重要意义,展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宏大的学术视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作为闪烁着真理光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理清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场报告会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主持。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其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内在关系等丰富内涵。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所以能够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两者之间的契合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基础。我们既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形式,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中;既要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要借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文化融合,进而塑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鲜明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辛向阳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三者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并列到递进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科学认识。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信仰力量、科学的世界观、系统的方法论,所以中国才能够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行”造就了中国共产党“能”。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巍教授认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成就与问题并存,我们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化”马克思主义,发挥出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效用,而且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化”社会主义,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教授从“共产党人的革命是否源于利益计算”的问题切入,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与其他政党革命关于利益计算的不同。他指出,对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利益的质疑隐藏着现代社会的资本逻辑。中国共产党将唯物史观与中国传统思维结合起来,立足于大局观、长远利益、总体利益、战略意义来“算人民的账”,中国共产党人的“算法”是合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算法”。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焕明教授强调,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能”的关键,而合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具有制度优越、勇于担当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内在本质。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海青教授通过对“实事求是”哲学层面上的论述,深刻解读了中国改革。他指出,在实践观上,实事求是要求避免指导思想的教条化、僵硬化;在认识论上,实事求是要求否认无限理性,承认人类理性的局限性;在主体论上,实事求是要求充分尊重民众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民主的制度机制;在反映论上,实事求是要求重视改革应然逻辑与实然逻辑的差别,建立改革问题与效果的有效反馈机制。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仁忠教授围绕“七一”重要讲话中“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阐述了如何促进“两个结合”更好结合的问题。他强调,“两个结合”是相互依赖的有机统一体,前者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后者强调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既要坚持实践导向,回应中国实践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具体问题,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既要将中国智慧融入马克思主义,发挥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又要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绽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席教授陈锡喜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能”,是因为在社会革命的历史中实现了三次跨越;在领导自我革命的过程中,积极同外部挑战作斗争,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理论创新的历史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社会革命。总之,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是相辅相成的“三史合一”。
第二场报告会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鲍金主持。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范宝舟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之间不仅存在整体性关系,而且存在螺旋式上升的辩证运动关系。要把三者放在相互关联的系统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中轴性,明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彰显了它的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印证了它的科学性。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教授通过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文件与中宣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文献的对比,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具体体现。她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是因为它改变了中国历史,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是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因为解释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承教授围绕“七一”重要讲话,具体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问题。他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既反映了当代世界的现实,又将中国传统文化在新高度上予以传承创新;既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也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厚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和合理念”、“兼爱非攻”思想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了传统价值观的基础。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教授从生成逻辑、本质规定、方法论基础三个层面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意义。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成过程,我们要从历史的进程中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必然性、挖掘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规定、掌握结合论的方法论基础,既利用资本又限制资本,实现为人民谋幸福的目的。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仁富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除了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行,还在于马克思主义善于把握时代问题,致力于“改变世界”。中国共产党善于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是因为主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主义行的根在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安维复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切入,论述了技术创新的中国智慧以及世界意义。针对当前人们对中国式技术创新的多个疑问,安维复教授从具体的事例入手,阐述了中国式技术创新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落脚点、采取举国体制驱动与科技体制改革同步、坚持统筹协调的辨证方法解决时代难题的创新,我们要在历史的进程中看待中国式技术创新。
通过本次研讨会,来自各高校的专家学者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与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充分研讨,拓展了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野,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等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撰稿:闫艳芳
摄影:程睿文、时瑞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