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登录
综合新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第6次)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19日

 为了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掌握理论话语权,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论坛(第6次)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于9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会议由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国家监委驻上海交通大学监察专员周承出席并致辞,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韩庆祥教授致辞并发言,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玉山主持开幕式,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教授作会议总结。《光明日报》理论部副主任李亚彬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李海青教授分别主持主旨演讲。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近300人与会。

 周承表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在此背景下,探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正当其势。他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也是解决事关人类前途命运重大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树立起让世界读懂中国、增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战略目标。为了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要与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实现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

 韩庆祥指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以来多次召开研讨会,就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问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解释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内涵。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基石。作为理论形态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作为实践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逻辑系统上步步递进、本质相关、结构严密的有机整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坚实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支柱。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陈学明教授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内在地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要求,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正确价值理念指引。有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共识和价值引领,就能推动各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主体,在面对关涉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原则问题时更具客观理性和实践理性,从而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大的价值公约数。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任平教授从三个方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解读。他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世界挑战和世界变局所提出的中国主张,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根据是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而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表达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造。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锡喜教授表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个命题具有统一性。他指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相比,具有时间延伸、空间拓展的特性,且外延更加扩大,内涵更加提升。他从拓展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新视野、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和丰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提升进行了深入阐述。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贵教授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和“路”两个维度进行阐述。他指出,就“理”的角度而言需要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理、哲理依据讲得更加精准、更加科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于世界秩序的新范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之问的新回答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新标尺。从“路”的角度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从构建的理念、推进的策略、实现的路径方面加以研究和审视。第一条“路”是在理念方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深入人心,以理念推动前进的方向。第二条“路”是在策略方面,以推动区域合作命运共同体来带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第三条“路”是路径方面,以促进多领域合作来推动和带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表观点。他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引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相关论述,从哲学角度得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守正创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曙光教授,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两制共存的新范式这一核心观点进行了阐释。他指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正式进入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制共存的时代。从世界历史进程的长远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大势所趋,但是从现实来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制度还没有到新旧更替的最后时刻。两制国家的长期共存将是未来较长时间内国际关系的重要主体。他梳理了两制共存的五种方案:理性的两制方案、应急的两制方案、激进的方案、温和的方案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社会两制共存的最优方案。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教授以世界历史的生存论基础为研究视域,从西方古典世界历史理论的主题是“永久和平”为出发点进行分析,指出马克思对人类永久和平问题提供了不同方案,即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来消灭阶级斗争的历史,实现共产主义的永久和平。然而,历史进入21世纪,资本主义发生了新变化,导致人类面临两大“逆向挑战”,即整体性的生态危机和有足够毁灭自身能力的核战争的威胁。这两大“逆向挑战”破坏了以往“永久和平”的世界历史的存在论基础,迫使世界历史不得不寻求“永久生存”这一新的存在论基础。他强调,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重新确立“永久生存”的世界历史存在论基础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教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传播这一具体问题为切入点,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话语的演进和出场逻辑、话语传播的困境及突围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他指出,从话语意涵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诠释了中国对“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美好设想和伟大构想,体现为对话性和协商性、共建观和共享观、合作观和共赢观、交流性和互鉴性、绿色观和低碳观等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从话语传播实践看,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主要面临四种困境:文化思维差异与偏执、西方话语预设与框定、西方话语污化与扩散、话语权与话语体系薄弱等传播困境。对此,他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应对策略,即须通过深化中国话语的学术研究,强化话语传播的顶层设计,扩展话语传播的平台渠道,构建话语传播的协同机制,做好话语传播的叙事融通,夯实话语传播的实力基础等举措来彰显中国话语深厚意蕴,提升中国话语国际认同,推动中国话语落地进程。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维复教授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学理依据这一主题进行了系统阐发。他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人类全面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观,它规避了资本逻辑给全世界造成的“异化”和“文明冲突”。当今学界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可以通过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佩里·安德森对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三个批评而获得启发。他指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需要注意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的构建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卜祥记教授着重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中实现“双创”的路径生成问题。他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方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同时也展示出与西方文化的融通性,因此蕴含着全人类的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当今世界普遍意识到工业自然观、工业文明即将突破自然生活的界限,并已经开始危害到人类的命运。在这种意义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生态智慧,以及人与自然界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便具有普遍性的实践历史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构建人类社会新形态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理论方案。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从推动理论创新主体的角度,强调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创新。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最新的创新理论成果能够实现新飞跃,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在于我们党的品格,即我们党能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能够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与此同时,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唐爱军教授指出,当今世界秩序是建立在资本逻辑基础之上的霸权主义秩序,其霸权逻辑有特殊性、偶然性、等级性、殖民性四个基本特征。他对构建新型世界秩序的内容进行了阐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构建新型的世界秩序提供的中国方案。新型世界秩序的核心内容包括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经济秩序,普遍安全、持久和平的安全秩序,相互承认、共建共享的政治秩序以及和而不同、开放包容的文明秩序。这四种秩序所蕴含的普惠性、可持续性、平等性、包容性,在根本上区别于市民社会逻辑,是对旧世界秩序霸权逻辑的决定性超越。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教授作会议总结。他指出,今天与会专家的发言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全景式、多维度的系统探讨,专家的交流和研讨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相关问题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他倡议交大师生在接下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中,要认真借鉴今天研讨会的理论观点和真知灼见,把专家学者贡献的思想转化为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支撑。


撰稿:李娅萌,蒋莉莉

审核: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