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登录
综合新闻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交叉学科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0日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交叉学科高端论坛”于12月25日举办。来自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各人文社会科学院系的研究生代表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理论与实践、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及其他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论坛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玉山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承,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程金华,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高延坤出席并致辞。周承书记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为解决当前面临的国内、国际复合型的矛盾,不可能只靠一个方面的力量或不同学科各自为政,而要相互协同、相互启发,形成合力。跨学科交流、交叉融合的意义在于更好整合资源,为取得原创性突破创造条件。增强学科交叉意识,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的有效途径,能够提升学科竞争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立做出应有贡献。程金华院长致辞感谢各位资深专家和研究生的参与,他指出上海交大研究生培养坚持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学科交叉作为重要桥梁。学科的未来在于青年。马院是交大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了大量创新性工作。期待各位参会者都有收获,期待论坛真正实现学科的交叉互动,并成为学科建设和推动人才培养的契机。高延坤处长在致辞中指出论坛的主题具有前沿性。他介绍了交大文科处围绕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三大体系的建设所做的工作,并充分肯定了马院取得的成绩和发挥的作用。这次论坛体现了多学科交叉、教学相长、著名学者共襄盛举的特点。

10C306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教授主持了论坛的主旨发言。主旨发言专家有中央党校一级教授韩庆祥、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丰子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倪峰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昌凤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卜祥记教授、安维复教授。

CA67

韩庆祥指出,文明不同于文化,它们在所界、所指、所用、所重、所在等方面存在不同。在哲学上,由于对发展进步与真善美的解释不同,出现了两种文明观。第一种将文明理解为对事实判断的描述性概念,这种文明观建立在多样统一、逐步平等的哲学基础上。第二种将文明解释为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强调所有国家民族都应沿同一道路,朝着确定统一的理想目标迈进。这种文明观建立在主客二分、主统治客的哲学范式基础上。

10535

丰子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辩证统一性。离开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又引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统一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中。人类文明新形态既生成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之中,又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人类文明新形态扩展并赋予原有文明以新内涵;改变了世界文明的格局,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引导了人类文明走向,重塑了人类文明发展方式。

38FA

王立胜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了文明冲突论,努力实现一种新的世界性的联合体,不仅预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可能性,更由于其包容性原则在世界文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人类文明新形态破解了后现代主义与人类文明本身的价值论难题。它坚持人的现代化,坚持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是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扬弃;它破解了生态伦理学关于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之间非此即彼的道德悖论。它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对马克思人与自然思想的继承,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更是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DCCF

胡正荣认为,话语与叙事体系中最小的单元是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文明传播的根本和关键就在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传播中华文明的首要任务是提炼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其次是基于这些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传播中华文明;需要把中华文明蕴含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内容展现出来,寻找与其他文明的共通性,同时把本土性内容提升到全球意义的高度。这样中国故事就能讲出去、有人听、有人爱听、有人接受。

9E93

倪峰从世界历史视野分析了现代国际秩序的演进逻辑,指出美西方仍然以“冷战”思维来维护其霸权地位,试图阻滞中国发展,但历史进步的潮流是阻遏不了的。中国一方面需要从批判视角揭露西方“冷战”思维的实质和危害,另一方面需要从构建角度,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出发点,争取占据道义制高点,建立符合中国特点的话语传播体系。

BEA7

陈昌凤分析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数智技术正在建构的传播秩序的特点。在新型媒介化世界,日常生活空间是沟通媒介,数智技术的传播变革带来了机制和传播观念的变革。但技术社会理论的变迁并不能超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高度,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合理运用新型媒介技术手段。

AF93

王宁表示,在国际上中国学者就全球化的研究几乎呈失语状态,只有少数学者可以直接与国外学界进行对话,大多数人只能进行“自说自话”式的独白。全球化存在不同的动力源头,中国完全有资格并且应当理直气壮地承担起全球化的领军角色。文化全球化在全球化中地位重要,广大人文学者需要有所作为,从引进西方文化观念和人文学术理论转而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和人文学术,可以借助学界的人文交流来实现一种“人文外交”。

DE8E

卜祥记表示,从中国式现代化建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得出一系列启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意义不是权力斗争和谋取世界霸权,而是破解人类发展的困境;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是从现代化、历史普遍性和历史必然性的高度来理解的;中国在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建立起自觉的关联性,使自身成为了具有世界历史意识的民族。

EAE3

安维复认为,要通过以海外当代中国研究的大量文献为基础,按照习近平“立足中国借鉴国外”的指导思想,重点考察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以期对建立健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有所补益,也为面向海外讲述“中国故事”提供借鉴,逐步扭转被动局面,提高“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的公信度和影响力。

12月25日下午举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参与本阶段发言的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凯原法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设计学院的十多位博士研究生同学。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鹏教授、周凯教授、邓军副教授担任主持,鲍金教授、史宏波教授、吕旭龙副教授进行点评。

EB69A

第一阶段发言由陈鹏教授主持,丁怡骏、郑怡林、何葭、潘虹旭同学分别以“历史研究推动中国国际话语在国际传播的方向”“车流实证数据与畅通国内大循环之间的关系”“美国对孔子学院的公共政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方位与未来走向”为题作了汇报。鲍金教授就各位同学的汇报分别作了点评和指导。

9A824

第二阶段发言由周凯教授主持,翁壮壮、谭帅男、胡露露同学分别以“中国促进型立法与西方助推的制度文明比较——以社会治理为线索”“中国精神的话语样态及其塑造”“政党在国际传播中的主体作用”为题作了汇报。史宏波教授对各位同学的汇报表示肯定并作点评。

F6D81

第三阶段发言由邓军副教授主持,黄馨怡、张晨琦、夏志鹏、田春芝同学分别以“国家对外传播的实践困境”“非遗文化传播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现代化发展的同一性与多样性”“从数学史来看文明互鉴”为题作了汇报。吕旭龙教授就各位同学的汇报分别作了点评并进行了学术指导。

邢云文院长最后对整个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论坛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话语国际传播主题,通过跨学科对话方式打开了全景式研究论域,拓展了不同学科的研究视野,深化了对问题本身的理解。这种基于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研究,也是建构当代中国知识体系的一种探索性路径。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需要更多的学术声音,最终才能汇聚成中国话语的世界声音。他向与会专家以及为会议服务的各位老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认为本次论坛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互通、老中青三代学者之间的互通,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撰稿:夏志鹏

摄影:乐美卓

审核:陈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