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3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杨庆峰教授作客致远讲座第十八期,为广大师生带来主题为“ChatGPT:特性及其伦理考察”的学术报告。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团队、技术史与人来未来学科团队承办,陆群峰副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闫宏秀教授担任评议人。校内外师生共一百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共同交流学习。
近期ChatGPT的火爆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杨庆峰教授围绕其技术发展、功能特性、伦理考察三个层面展开精彩论述。首先,他指出ChatGPT并非腾空出世,而是自2018年OpenAI公司发布的GPT-1的延续性产物。在技术发展历史的视角下,杨老师通过回答人们广泛关注的三个问题:如何看待这一技术的出现、是否是一种颠覆性技术、是否是新兴增强技术来进行讲解。他指出,从AlphaGo到ChatGPT,这个创新发作的过程有点类似于黑格尔式的“水泡爆裂”。即AI从棋类突破,类似于水泡本身破裂,而无数细小水滴却让人看不清晰,如今在ChatGPT这个点上才被显现出来,让人们看到一幅宏大的科技爆发图景。这些技术之力将人类卷入一个智能生成的时代。他认为这并非一种颠覆性技术,一方面,其发展是OpenAI公司的GPT系列的延续,另一方面,其算法是transformer的应用,是通过重新注意旧数据从而产生新东西。增强角度而言,他认为ChatGPT是一种智能增强技术,增强了人的搜索能力,明显提升人的工作效率。
其次,ChatGPT的功能特性中,杨老师强调了其生成性和嵌入性两个方面。其中,智能生成的特性体现在两个意义上,一个是内容生产方面,ChatGPT具有自主学习的特征,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组合基础上的生成,并在生成中进化,从而获得“心智”。另一个是从机械复制时代观念角度,本雅明提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观念并以之描述工业社会中艺术生产的特性,艺术品可以实现无限复制。从而以智能生成描述的是智能社会的产品生产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其生成的新物并非存在之新,而是注意之新。
最后,杨老师对ChatGPT进行伦理考察,通过三个问题展开,分别是:如何理解ChatGPT的回答正确?ChatGPT是否是可错的?ChatGPT在什么意义上是可信的?他指出,ChatGPT是可错的,其回答可以是模糊的,错误的,或者带有偏见海交通大学闫宏秀教授做出评议,她提出,ChatGPT的易用性为其影响力大的原因之一。在伦理考察中,事实真推不出价值真,而在多模态交互过程中,ChatGPT的事实真也是难以保障的,真值问题、信任问题由此涌现。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侠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柳海涛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张帆研究员等人围绕ChatGPT能否通过语言图灵测试,是否具有颠覆性后果,是否存在过度技术想象,人机对话的程度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参加本次讲座的其他师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杨庆峰教授也一一做出了回应和解答。本次讲座内容精彩,讨论气氛热烈,大家都感觉很有收获。
撰稿:周颖
审核: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