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登录
教师名录
主要经历

教育工作经历

  • 2010年1月至8月        访问学者  美国格兰谷大学哲学系Visiting Professor,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USA

  • 2008年2月—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

  • 2003年9月—2007年6月    哲学博士  厦门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 1996年9月—1999年7月    文学硕士  厦门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 1990年9月—1994年7月    工学学士  昆明理工大学精细化工专业

学术兼职

  • 中国知识论学会理事;

  • 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 茅盾文学研究会理事;

  • 丁玲文学研究会理事。

教学

研究生教学

  • 研究生公共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

  • 专业外语:Human Nature

  • 核心通识课程:《老庄元典选读》

教学感言

  • 探索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求善修行,学者笔谈第十四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科研成果

参编教材

  • “科学技术革命与国家创新体系”一章,《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 “技术创新”一章,《自然哲学与科学技术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 “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案例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版。

教学科研项目

  • 吕旭龙,马克思主义认知体系及其科学性研究,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 吕旭龙,传统知识论的批判与超越——基于马克思知识观再诠释的研究,2011年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 吕旭龙,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观对西方传统知识论的批判与超越研究,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文科科研创新基金项目。

主要科研成果

学术专著:

  • 吕旭龙,西方传统知识论的视域与困境——为什么知识论哲学须重新开始?,金琅学术出版社(德国:萨尔布吕肯市)Golden Light Academic Publishing 2016。

国际期刊:

  • Marxism as the Practice of “Goodness”,Marxism 21, vol. 38 (Summer 2015)

  • On the Validity and Invalidity of the Same Evidence Principle:Marxism’s Answer to Sceptical Problems and the Gettier Problem, Marxism 21, vol. 29 (Spring 2013)

  • Demand, Distortion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Sexual Equality, Feminism and Korean Literature No.25 (June 2011.)

国内期刊:

  • 从时间的本质探究现代知识论困境,甘肃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 善的自觉: 性别正义与人的自由再诠释——以丁玲的创作为例,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2期;

  • 论“相同证据原则”的有效与无效:怀疑论问题、葛梯尔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知识观解答,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6期。

  • “性别平等”的诉求、曲解与再诠释——从丁玲的创作看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冲突与融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3期;

  • “葛梯尔问题”的实质与马克思主义知识观的回应,哲学动态,2011年第3期;

  • 从确证的结构看回溯困境,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1期;

  • 论知识定义的困境与转向,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9期;

  • 确证的困境与超越的可能,山西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国际会议论文:

  • Another Interpretation of Gender Justice and People’s Freedom — With Reflections on the Work of Ding Ling,全球化视域中的东亚经济与文化研究-全球化:东亚经济与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三联出版社2014年版。

学术译文:

  • 柯尔施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柯尔施专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荣誉
  • 2010年 上海市第一届青年马克思主义论坛优秀论文奖

  • 2009年 上海交通大学“晨星青年学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