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哲学博士(2015年)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2015-2017年)
哥廷根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2016-2017年)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2017年至今)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2020年至今)
学术兼职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研究基地”研究员(2020年至今)
上海市儒学会理事、上海市周易学会理事(2019年至今)
江苏省儒学会理事(2017年至今)
开设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全校本科生公共必修课)
《新时代文化建设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选修课,与高福进教授共同承担)
教学项目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路径研究》,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计划”,独立主持,2018-2021年,在研。
《专题式课堂报告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基金,独立主持,2018-2019年,已结项。
论文
《“意义的有效”及其方法论考察:以胡瑗的<周易口义>为例》,《哲学动态》(CSSCI),2020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2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诠释的多向维度》,《黑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欧阳修的经典诠释范式及其有效性思考》,《厦门大学学报》(CSSCI),2018年第3期。
《前现代中英的平等观念》,《中国学术》(CSSCI),2018年第10期。(译作)
《“论证的有效”与“意义的有效”:从孙复的经典诠释看“观念的诠释”的有效性》,《思想与文化》(CSSCI),2017年第21辑。
《“观念的诠释”及其诠释有效性:以孙复的尊王观念与欧阳修的人情观念为例》,《安徽大学学报》(CSSCI),2017年第4期。
《经典诠释的有效性何在:基于北宋理学经典诠释有效性要素的考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CSSCI),2017年第2期。
译著
《西中有东:前工业时代的中英政治与视觉》,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科研课题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课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自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独立主持,2018-2021年,在研。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发展支持计划《北宋儒家经典诠释范式转向研究》,2019-2021年,在研。
上海交通大学青年人才科研能力培育专项《北宋儒家经典诠释有效性研究》,独立主持,2018-2020年,已结项。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9批面上资助《北宋理学经典诠释机制研究》,独立主持,2016-2017年,已结项。
Volkswagen Foundation Project: A Global Network for Global History, Global and Trans-regional Studies Platform, University of Goettingen, Germany,2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关系的历史考察》,参与人,2013-2018年,已结项。
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二等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9年)
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