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登录
教师名录
主要经历

工作经历

  • 1984~1999,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 1985~1988,助理研究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 1990,晋升副研究员,同年成为研究生导师

  • 1992,任天文学史研究组组长

  • 1993,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

  • 1994,中国科学院特批晋升研究员

  • 1996,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以优异成绩毕业

  • 1998,任图书情报室室主任

  • 1999~至今,上海交通大学

  • 1999,筹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任系主任

  • 2003~2006,任人文学院院长

  • 2012~2017,任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重要学术兼职

  •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副理事长

  • 上海科学技术史学会,前理事长

  • 上海市性教育协会,前副会长

  • 上海交通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委、教育部名栏“科学文化”主持人

  • 《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学术期刊编委

教学

开设课程

  • 博士课程:科学史理论与方法

  • 硕士课程:跨文本写作

  • 硕士课程:中国文化史

科研成果

主持的重要科研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古时期的中西天文学交流与比较研究》

  • 起止时间:1990~1992(已结项) 批准号:18903001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古代中国数理天文学体系及其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的地位》

  • 起止时间:1996~1998(已结项) 批准号:19573015

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负责两个专题

  • (1)《武王伐纣时的天象研究》、(2)《三代大火星象》

  • 起止时间:1997~2001(已结项)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译佛经中的中西天文学交流与比较研究》

  • 起止时间:2004~2006(已结项) 批准号:03BZS038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大典·天文典》主编(国务院立项)

  • 起止时间:2007~2015(已结项出齐并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科学文化交流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 起止时间:2011~(滚动资助,已获160万元) 批准号:10&ZD063

重要著作(仅列唯一与第一作者):

  • 《天学真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1992、1995、1997、2004(第二版)、2007;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1995(繁体字版);译林出版社2011(修订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修订版)

  • 《星占学与传统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 《世界历史上的星占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Bada出版社(韩国)2008(韩文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修订版)

  • 《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东方出版中心2006(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三版)

  • 《〈周髀算经〉新论·译注》(国务院古籍整理八五规划书目之一),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修订版)

  • 《中国星占学类型分析》,中华书局(香港)1997(繁体字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 《中国天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005(第二版)

  • 《天学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第二版)

  • 《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第二版)

  • 《江晓原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欧洲天文学东渐发微》,上海出版社书店2001、2009(第二版)

  • 《中华科学文明史》(李约瑟原著、江晓原策划、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010(第二版)、2014(第三版)

  • 《剑桥插图天文学史》(霍斯金主编、江晓原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如果出版社(台湾)2008(繁体字版)

  • 《紫金山天文台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 《科学史十五讲》(江晓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16(第二版)

  • 《萨顿科学史丛书》(江晓原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 《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科学出版社2007

  • 《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南腔北调2集——温柔地清算科学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 《技术与发明》,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中和出版(香港)2012(繁体字版)

  • 《随缘集》(江晓原30年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 《脉望夜谭》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7(增订版)

  • 《中华大典·天文典》(江晓原主编,全五卷),重庆出版社2012~2014

  • 《中外科学文化交流历史文献丛刊》(江晓原总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持续出版中)

  • 《性学五章》,海豚出版社2013、2014(平装版)

  • 《科学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珍藏版)、2018

  • 《科学外史 II》,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修订版)

  • 《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 《反思科学——江晓原自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

  • 《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江晓原总主编,全五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 《科学中的政治》,商务印书馆2016

  • 《新科学史:科幻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 《Nature杂志与科幻百年》,海豚出版社2017

  • 《今天让科学做什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中华书局2017

  • 《在数字城堡遇见戈尔和斯诺登》,科学出版社2017

  • 《科学外史 III》,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重要论文(仅列唯一与第一作者之CSSCI及同级刊物):

  • 天文学史上的水晶球体系,《天文学报》28卷4期(1987)

  • 开普勒的天体引力思想在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6卷2期(1987)

  • 试论清代“西学中源”说,《自然科学史研究》7卷2期(1988)

  •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Western Astronomy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e: the 16th-18th Centuries, Invited Report in the 20th General Assembly of IAU, Baltimore, USA,1988

  • 17、18世纪中国天文学的三个新特点,《自然辩证法通讯》10卷3期(1988)

  • The Solar Motion Theories of Babylon and Ancient China: A New Lead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Babylonian and Chinese Astronomy, Vistas in Astronomy, Vol.31(1988)

  • 巴比伦天文学与古代中国天文学,《自然辩证法通讯》10卷1期(1988)

  • 从太阳运动理论看巴比伦与中国天文学之关系,《天文学报》29卷3期(1988)

  •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所介绍之托勒密天文学,《自然科学史研究》8卷4期(1989)

  • 第谷(Tycho)天文体系的先进性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11卷1期(1989)

  • 王锡阐的的生平、思想和天文学活动,《自然辩证法通讯》11卷4期(1989)

  • 关于望远镜的一条史料,《中国科技史料》11卷4期(1990)

  • 耶稣会士与哥白尼学说在华的传播,《二十一世纪》2002年10月号

  • 巴比伦与古代中国的行星运动理论,《天文学报》31卷4期(1990)

  • 巴比伦—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几个问题,《自然辩证法通讯》12卷4期(1990)

  • 古代性学与气功——兼论评价内丹术的困难,《大自然探索》9卷1期(1990)

  • 《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发微——对敦煌写卷P2539之专题研究,《汉学研究》(台湾)9卷1期(1991)

  • 上古天文考,《中国文化》第4期,北京—香港—台北,1991

  • 天文·巫咸·灵台——天文星占与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自然辩证法通讯》13卷3期(1991)

  • 历书起源考,《中国文化》第6期,北京—香港—台北,1992

  • 中国天学之起源:西来还是自生?《自然辩证法通讯》14卷2期(1992)

  • 六朝隋唐传入中土之印度天学,《汉学研究》(台湾)10卷2期(1992)

  • 中国古籍中天狼星颜色之记载,《天文学报》33卷4期(1992)

  • The Colour of Sirius as Recorded in Ancient Chinese Text, Chinese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Vol.17(1993), No.2

  • 元代华夏与伊斯兰天文学接触之若干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6期

  • 高罗佩《秘戏图考》与《房内考》之得失及有关问题,《中国文化》11期,北京—香港—台北,1995

  • 《周髀算经》──中国古代唯一的公理化尝试,《自然辩证法通讯》18卷3期(1996)

  • 《周髀算经》盖天宇宙结构考,《自然科学史研究》15卷3期(1996)

  • Indian Astronomy in Ancient China,Invited Report in The 23rd General Assembly of IAU, Kyoto, Japan, 1997(此次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中国天文学界唯一的特邀报告)

  • 《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自然科学史研究》16卷3期(1997)

  •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and Ptolemaic Astronomy in China,纪念汤若望诞辰4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德国,St. Augustin,1992,Monumenta Serica, Monograph Series, XXXV(1998)

  • 天学史上的梁武帝,《中国文化》15、16期,北京—香港—台北,1998

  • Ancient Indian Astronomy in China: The Cosmic Model of ZHOU BI SUAN JING, 第八届中国科学史国际学术讨论会邀请报告,德国,柏林,1998

  • 古代中国人的宇宙,《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8年5期

  • 古代中国之天学遗产,《上海交通大学学报》7卷2期(1999)

  • 孔子诞辰:公元前552年10月9日,《历史月刊》(台湾)1999年8期

  • 《国语》伶州鸠所述武王伐纣天象及其年代,《自然科学史研究》18卷4期(1999)

  • 以天文学方法重现武王伐纣之年代及日程表,《科学》51卷5期(1999)

  • 李约瑟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卷3期(1999)

  • 怎样让社会了解和接受科学史,《自然科学史研究》19卷1期(2000)

  • 科学史外史研究初论,《自然辩证法通讯》22卷2期(2000)

  • 到底有没有科学革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8卷2期(2000)

  • 为什么需要科学史,《上海交通大学学报》8卷4期(2000)(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1-3全文转载)

  • 被中国人误读的李约瑟——纪念李约瑟诞辰100周年,《自然辩证法通讯》23卷1期(2001)(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1-5全文转载)

  • 科学与人文:分离还是整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9卷3期(2001)

  • 经不起推理的理论结构──评雷立柏《张衡,科学与宗教》,《自然辩证法通讯》24卷1期(200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2-5全文转载)

  •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及其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0卷1期(200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2-7全文转载)

  • 科学、伪科学与信任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1卷1期(2003)

  • 当代“两种文化”冲突的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1卷5期(2003)

  • 外星文明与时空旅行:在科学与幻想之间,《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2卷6期(200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5-2全文转载)

  • 试论科学与正确之关系——以托勒密与哥白尼学说为例,《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3卷4期(200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5-11全文转载)

  • 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天文观测遗迹功能讨论,《考古》2006年11期

  • 论科普概念之拓展,《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4卷3期(2006)

  • 欧洲天文学在清代社会中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4卷6期(2006)(《新华文摘》2007-5全文转载)

  • 关注当代问题:新世纪以来国内科学史研究专题回顾,《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5卷2期(2007)(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技管理》2007-6全文转载)

  • 好莱坞科幻电影主题分析,《自然辩证法通讯》29卷5期(2007)

  •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建设八年回顾及展望,《中国科技史杂志》28卷4期(2007)

  • 科学史:是科学还是历史,《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5卷6期(2007)

  • 科幻:从悲观的未来想象中得到教益(2007国际科幻·奇幻大会主题报告),《解放日报》“思想者”2007.10.21.(《新华文摘》2008-2全文转载)

  • 科学的三大误导,《文汇报》“学林”2009.2.26.(《新华文摘》2009-9全文转载)

  • 霍金的意义:上帝、外星人和世界的真实性,《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卷1期(2011)

  • 核电就是魔鬼,也只能和它同行吗?《科普研究》2011-3(《新华文摘》2011-17全文转载)

  • 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和思考,《解放日报》“思想者”2011.9.11.(《新华文摘》2011-24全文转载)

  • 科学与幻想:一种新科学史的可能性,《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卷2期(201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8、《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3)

  • 科学与政治:“全球变暖”争议及其复杂性,《科学与社会》3卷2期(2013)

  • 《自然》究竟是一本什么杂志?《文汇报》2013.11.1.(《新华文摘》2014-2全文转载)

  • 从《雪国列车》看科幻中的反乌托邦传统,《读书》2014年7期

  • Nature与科幻百年,《读书》2014年12期

  • 期刊“影响因子”究竟是什么人发布的?——SCI和“影响因子”的商业性质,《出版发行研究》2016年4期

  • “影响因子”是用来赚大钱的——揭开“影响因子”的学术画皮(1),《读书》2016年5期

  • 影响因子是可以操弄的——揭开影响因子的学术画皮(2),《读书》2016年9期

  • 综述为王:影响因子和期刊的另一种异化——剥开影响因子的学术画皮(3),《读书》2017年8期

  • Nature杂志:从科普期刊到学术神话,《浙江学刊》2017年5期

  • 警惕国外开放存取期刊及掠夺性期刊的陷阱,《出版发行研究》2017年8期

  • 人工智能:威胁人类文明的科技之火,《探索与争鸣》2017年10期

  • 《银翼杀手2049》六大谜题,《读书》2018年2期

  • 开放存取运动:科学出版乌托邦的背后——Nature实证研究之六,《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6卷3期(2018)

  • 科学出版乌托邦:从开放存取到掠夺性期刊(下),《读书》2018年10期

荣誉
  • 1993,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终身享受)

  • 1992,专著《天学真原》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

  • 2001,“武王克商年的推定研究”获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联合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

  • 2002,《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获上海市第6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